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>  电影 >  >> 
朱自清散文女人赏析_朱自清背影片段赏析
来源: 互联网      时间:2023-06-22 17:52:20

1、朱自清散文《背影》的赏析如下:民族化。

2、《背影》的语言非常忠实朴素,又非常典雅文质。

3、这种高度民族化的语言,和《背影》所表现的民族的精神气质,和《背影》文章的完美结构,恰成和谐的统一。


【资料图】

4、没有《背影》语言的明丽典雅、古朴质实,就没有《背影》的一切风采。

5、2、简洁。

6、本文通体干净,没有多余的字眼,即使一个“的”字、一个“了”字,也是必须用才用。

7、除了夹入了一些文言词语以外,没有华美的辞藻,生僻的词语,都是质朴自然的家常话,生活气息非常浓厚,提炼得非常简洁。

8、3、朴实。

9、《背影》全用白描记叙事实,不作任何修饰、渲染。

10、通篇写父亲多么关心爱护儿子,儿子又是多么感激思念父亲,但像“关心”、“爱护”、“感激”这一类的抽象现成的字眼,文章中却一个也没有用,更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。

11、大朴正是大巧的表现。

12、文中用词造句都经过认真考究,绝不随便。

13、如送行那一段:“父亲因为事忙,本已说定不送我,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,他再三嘱咐茶房,甚是仔细。

14、”这里的“说定”,如果用“说过”似乎也通,但逊色多了。

15、“说定”不送,后来终于还是送了,实际上是说而不定,很好地表现出父亲当时的矛盾心理。

16、“熟识”一词,说明父亲嘱托的这个茶房该是靠得住的;“再三嘱咐”,表明嘱咐茶房遍数之多,不厌其烦,反复交代,唯恐茶房有半点疏漏;“甚是仔细”,表明嘱咐内容之详,把送行中应该注意的细微末节都提到了。

17、这些用语,强调说明父亲已经为儿子上车作了极其精细、周密的考虑和安排,字眼虽然十分平常,但用得恰到好处,使父亲爱子之心跃然纸上。

18、4、感人。

19、语言平实简洁,却能传达出无限深情是文章语言又一特色。

20、全篇文字平平实实,但字里行间渗透着一种深切怀念之情,因而十分感人。

21、话都是很平常的,没有什么特别,读者都有这种生活经验,因此也容易引起联想,由此发现人世间普遍平平常常而又最为珍贵的美好感情,给人以性情的陶冶,增进人们对天下父母心的理解。

22、5、文白夹杂。

23、文中出现文言的原因:作者有很深的文言基础,当时的语体文中常有夹入文言词句的情况,这是一方面:另一方面,文章中使用文言词句,可能也与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有关,例如不说“失业”或“丢了差使”,而说“赋闲”,似乎“赋闲”不象“失业”那样刺耳和使人难堪,有失体面;最后一节既因父亲来信是文言,引用原句,更见真实,也因所表达的尽是家庭和父亲的困境和沧凉的心情与复杂的感受,所以也用了许多文言词句,这也笼上了一层时代赋予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特殊语言色彩。

24、在写法上,《背影》的主要特点是白描,作者写父亲的背影,描写那买桔子时过铁道的场面,完全用白描的手法。

25、所谓白描,照我的理解,就是不设喻,不加形容和修饰,用质朴的文字,把当时的情景如实地记写出来,给读者以身临目击之感。

26、换句话说,白描是用叙述的方法进行描写,达到再现实景的艺术效果。

27、《背影》作于1925年,写的是1917年作者在北大读书时的一段经历。

28、而在这一时期,中国的社会状况是:军阀割据,帝国主义势力明争暗斗,知识分子朝不保夕,广大劳动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。

29、作者当时虽未站到革命立场,投入反帝反封的斗争中,但作为一名正直、善良、敦厚的知识分子,必然会感到社会的压抑,产生一种落寞凄凉的情绪。

30、作者以自己的家庭为例,讲述了其家庭因社会的黑暗而日趋窘迫,“光景很是惨淡”,“一日不如一日”,作者的父亲,先是“赋闲”,后为了找差事而“东奔西走”,乃至老境“颓唐”。

31、这些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奔波劳碌,前途渺茫,谋事艰难,境遇凄惨的现实。

32、在他们心头笼罩一层不散的愁云,如同文章所表现的灰暗的基调。

33、在这一背景下,作者写出了真挚、深沉,感人至深的父子之爱,不仅是符合我们民族伦理道德的一种传统的纯真而高尚的感情,而且父子互相体贴,特别是父亲在融汇了辛酸与悲凉情绪的父子之爱中,含有在厄运面前的挣扎和对人情淡薄的旧世道的抗争。

34、虽然这只是怨而不怒式的反抗,但也会引起人们的同情、叹惋乃至强烈的共鸣。

35、朱自清(1898年11月22日—1948年8月12日),原名自华,号秋实,后改名自清,字佩弦。

36、中国近代散文家、诗人、学者、民主战士。

37、原籍浙江绍兴,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(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),后随祖父、父亲定居扬州,自称“我是扬州人”。

38、1916年中学毕业并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。

39、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。

40、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《背影》出版。

41、1932年7月,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。

42、1934年,出版《欧游杂记》和《伦敦杂记》。

43、1935年,出版散文集《你我》。

44、1948年8月12日因胃穿孔病逝于北平,年仅50岁。

本文到此分享完毕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
标签:

X 关闭

X 关闭